笔趣看 > 战国小县丞 > 第二十四章 家庭温暖

第二十四章 家庭温暖


  直到夜幕降临,县庭的浮鼓才响起来,官吏们各自下曹回家,萧照也往家里赶去,往日里父母这个时间都睡了,今天却点了一只细细的油脂灯,老两口坐在门口痴痴地望着。普通家庭晚上是很少点灯的,主要是舍不得,即便晚上去茅坑也只能摸黑去。据说也有人因此掉进茅坑淹死了。

  走进院落,父母连忙起身上前,问长问短。显然群盗攻城把他们吓坏了。他们还是关心儿子的,虽然平日里有些这种那种的怨气,但终归是一家人。那些怨气也是关心之外的愤慨。萧照感觉心中温暖。母亲这时候问起:“照,你这两天可曾看见去逐,他好几天都没有回家了。”萧照心中一动,不知道应不应该把去逐参与叛乱的事说给他们知道,稍微思量了一会还是决定先瞒下来,于是道:“没有,兴许是跑到邻县去了吧,他不是经常这样吗。你们也知道,他交的那些朋友,整天四处游荡。”

  “唉,这孩子总是这么不听话。”母亲继续道:“我听说这次群盗攻击死了不少人,隔壁张媪的孩子才十九岁,被那些强盗生生砍断了胳膊,也不知道还能不能保住命,他母亲眼泪都快哭干了,可惜了。这世道如此不太平,我生怕你们兄弟两有一天也会出事,自从老大死后…”

  “过去的就不要再提了。”父亲打断她:“以后怎样就听天由命罢。”

  一连几天,县城都在举行丧葬,毕竟死了四百多人,这些人,都是县中的青壮男儿。先秦时代,人们极为重视葬礼,不仅仅是贵族,平民稍微有点条件的也会大操大办几天,虽然不如贵族那样隆重,但基本的流程也得走完。甚至有的贫困家庭就算倾家负债也不愿葬礼过于寒酸。一时之间引蟠的,打旗的,奏哀乐的,抬杠的,执引的,叫号的,满满一街衕子人。萧照趁着休沐的机会特地跑到街上观看,啧啧称奇,同时也觉得和后世农村办葬礼颇为相似。

  “原来这些习俗都是这个时候传下来的。”萧照感叹道:“想不到过了两千年,这丧葬流程还没有完全走样,仍然有相同的影子。”他闲散的走在街市上,以前是没有这种机会的,来到这个时代这么久,要么忙于公务,要么就躲在家里看从老师李源那里借来的那些佶屈聱牙的古籍和案例。从来没有认真的感切过市井的氛围,他在前世是个宅男,穿越到现在,依然是个宅男。他看着那些头发有些花白的老翁老媪哭的死去活来,颇有些兔死狐悲的感受,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有的家庭甚至就一个独子。现在的时代,养大一个孩子是十分不容易的,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卫生体系,孩子在婴儿时期很容易夭折。每一个寒冷冬天,就可能有许多婴儿因为一点小小的伤寒而见不到来年的春天。即便那些长大的孩子,也会因为种种战争和徭役而死于非命。

  萧照突然想起此后不久将要发生的那场旷世大战,长平之战。据种种留下来的史料记载,那次大战仅仅赵国一方就损失了四十万青壮人口。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萧邑死了四百人都闹得满城悲戚,赵国一夜之间损失四十万,那是何等的悲剧。

  四十万人啊,当时整个华夏也才两千多万人口。萧邑的人口不过一万多人,赵国一场战争就损失了四十个萧邑,简直不敢想象。

  不过,萧照对于史料记载的数据一直心存疑惑。因为四十万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全是有着劳动价值的男人。哪怕放到后世的战争来说也是个天文数字。如今,穿越到长平之战的前十年,他正好有机会亲历这场战争的始末,考证一下史料记载的是否属实。或许,还有机会改变这场悲剧。当然了,前提是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十年,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如九牛一毛。但对于人生一世来说又十分漫长。一个人又有几个十年呢。眼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往上爬。地位越高,活命的本钱也就越大。

  遐想归遐想,但一回到现实他的心情就没有那么好了,甚至还有点沉重,他一直都是个忧虑的人。此前郡府传来文书,关于群盗攻破城邑,丢失漆器,向府谋反等爰书郡府无权处置,已送往大梁司寇府,交由司寇狱史杂议。应该这几天就要到了。

  很长的时间里他才发现,魏国法律之完备,并不比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逊色多少,只是没有秦法那么严苛。毕竟是战国时代首个变法的国家,而后又经过上百年的淬洗和冲击。到现在为止,这一套魏法十分成熟。各国间的法律也是相互学习,借鉴。就制度而言,并没有跨时代的差距,秦国相对于山东六国而言,最大的差别就是法律贯彻的更加深切,已经寖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山东六国或多或少还保留着部分贵族的制度,而且尾大不掉,政府的律令往往无法深入。正因为如此,君主对于国家没有形成完全的君主专制,这样虽然不利于统治,无法做到像秦国一样以举国之力办成一件事。但好处就是社会上依然充满着活力。民间的各种思想没有受到任何的制约以至于腹死胎中。

  因此,纵观战国两百多年,秦国没有出过任何一个文化大师,甚至连名士都少的可怜。反观六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思想互相碰撞,好不热闹。在旧的思想之上又不断产生出新的思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历史思想上的一大奇观。

  而自秦统一以后,整个中华历史,便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潮大踊跃时代。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说实话,萧照并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秦法是制约思潮踊跃的根源。他有时候常常在想,对于一种文明来说,文化的统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https://www.biqukk.cc/26791_26791480/6913846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kk.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kk.cc